Google 技術寫作課程:技術寫作一(上)

如何清楚的表達給目標讀者

Chunhao Weng
9 min readMar 5, 2020

嗨,你好。此為我自己的學習紀錄,有任何可以進步的地方歡迎告知。

這是技術寫作一的 前半段,後半段請前往 技術寫作一(下)

原始英文網頁內容如下:

網頁截圖

網頁目前分類有:學生(For Students)、討論主持人(For Facilitators)、資源分享(Doc Resources)、招募(The Profession)

先從學生的部分看,有「技術寫作一」「技術寫作二」,各為2小時和1小時的課前學習時間。課前學習內容設計給軟體工程師軟體工程學生以及和工程密切合作的職位(如:產品經理)。

學生(For Students)的內容

技術寫作一總攬 (Technical Writing One introduction)

學習如何把技術文件寫得更清楚。課程的目標族群有特別強調,英文能寫就好,不需要到很厲害。適合沒有寫過技術文件或是需要快速複習的人。

這堂課列的教學目標讓我覺得有點期待,在開始上之前寫一些初始印象:

  • Use terminology — including 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 — consistently. (有時候中英混雜也不是故意,因為溝通上要確保講的是一樣的東西,不知道這邊會討論什麼。)
  • Recognize and disambiguate pesky pronouns.
  • Distinguish active voice from passive voice.
  • Convert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to active voice. (這個很有趣,之前玩Hemingway App,發現我寫作經常用passive voice。)
  • Identify three ways in which an active voice is superior to passive voice.
  • Develop at least three strategies to make sentences clearer and more engaging. (這個好期待!)
  • Develop at least four strategies to shorten sentences. (以前寫作很容易逗點太多,句子太長。)
  •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ulleted lists and numbered lists. (啊?好奇)
  • Create helpful lists.
  • Create effective lead sentences for paragraphs.
  • Focus each paragraph on a single topic. (這很重要,讓人掃第一句就知道這段的大概內容。)
  • State key points at the start of each document. (畢竟技術文件是要快速找到需要的資源?)
  • Identify your target audience.
  • Determine what your target audience already knows and what your target audience needs to learn. (其實這是最為困難的,尤其是公開發表的文章,如果是特定族群可能比較好修正?)
  • Understand the curse of knowledge. (這真的很有趣,很難讓自己回到不知道的狀態。)
  • Identify and revise idioms.
  • State your document’s scope (goals) and audience.
  • Break long topics into appropriate sections.
  • Use commas, parentheses, colons, em-dashes, and semicolons properly. (好,以前有時候都亂用。)
  • Develop beginner competency in Markdown. (好懷念,當初寫的docs都是用Markdown。)

夠用的文法(Just enough grammar)

對於英文非母語,必須經過漫長痛苦文法學習的人們,可能會比較直覺?

這單元非必要(Optional)

基本文法

名詞 Noun、代名詞 Pronoun、形容詞 Adjective、動詞 Verb、副詞 Adverb、介系詞 Preposition、連接詞 Conjunction、轉折詞 Transition。

全部都例子還有小測試,測試句子都很有趣,例如「請找出所有動詞」。

動詞的練習

文字 Words

這部分的討論滿實際的,如:

定義新的或不熟悉的詞彙

  • 如果詞彙已存在,附上適當的鏈結(不要重複造輪子)
  • 如果是新的,在這份文件上定義,或提供詞彙表

用詞一致

  •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設定給軟體工程背景的人看,這邊的舉例是:亂改變署名就不能編譯,所以寫文件的時候用詞不一致,閱讀的人腦袋也無法編譯喔。滿可愛的,但這樣的舉例效果比較好嗎?
  • 反正,最前面怎麼寫,後面怎麼寫。當然也可以定義完之後,提供縮寫,之後都用縮寫。

使用縮寫

  • 第一次使用的時候,用粗體,把全名寫出來,縮寫用括號。如:American Born Chinese (ABC),之後就可以一直叫人家ABC了
  • 文內不要前面縮寫、後面全寫
  • 如果會出現很平凡,才考慮用縮寫
  • 如果縮寫確實短很多,才考慮用縮寫

明確的使用代名詞

  • 使用代名詞要描述的名詞後,才能使用代名詞
  • 代名詞要離名詞越進越好,一個參考基準是距離不超過五個字,超過就直接用名詞
  • 如果名詞跟代名詞中間會出現另外一個名詞,不要使用代名詞
  • 「明確的使用代名詞」這段很有趣,能確保正確的描述(例如我原本只打算寫這段…)

主動語態 vs. 被動語態 Active voice vs. passive voice

裡面附了一個影片(40秒),我覺得滿清楚。

舉了不少例子,說明應該以主動語態為主撰寫文件,偶而用被動語態。

  • 大部分的閱讀者讀到被動語態,腦中還是用主動語態的邏輯在思考,應該避免這樣的轉換成本。
  • 被動語態會造成理解困難
  • 主動語態句子通常比較短

最後有補充一個科學研究常常出現被動語態的部分,我覺得例子很可愛,是1953年Nature文章的一段。(灰色部分)

教材寫「作者們對他們的發現興奮到在屋頂上耳語」(“The authors are so excited about their discovery that they’re whispering it from the rooftops.”)

這種半開玩笑的方式(例子描述興奮就該大聲的喊出來,為了指出這邊用主動語態會更好)滿戳中我的笑點的。

清晰的句子 Clear sentences

這段提到技術寫作很重視清楚的表達,而動詞的選擇會影響最大。

建議少用 be 動詞

(如:is, are, am, was, were, etc.)和 occur 或 happen。

Occur 相對被動,這邊例子使用 trigger 代替。

少用 be 動詞

減少 There is / There are

這很常見,某些句子開頭直接拿掉 There is/ There are 不影響句子也更精煉。

或可能是這種情形:

或沒有主詞的時候,直接提供有意義的主詞。

減少特定形容詞或副詞

最後提醒我們,技術文件不是行銷文件,是教育用不是銷售用。

與其說「效能飛快」不如寫「效能提升百分之二十」。

短句 Short Sentences

寫得精簡,容易維護、減少錯誤、容易閱讀。

一個句子一個概念

讀起來就不用來回看,一次搞懂一件事情,就往下。

長句不如列表

尤其有步驟或是細項很多,可考慮條列。

減少多餘贅字

這裡列了一些常見的,把左邊的改為右邊,意思不變。

會不會其實反而英文不熟悉的人來寫英文技術文件,贅字會比較少?

考慮減少從句

這裡呼應「一個句子一個概念」,底下列出部分常見從句開頭,可考慮獨立成一個句子。

  • which
  • that
  • because
  • whose
  • until
  • unless
  • since

分辨 that 和 which

我開始覺得這不是美國人寫的。可能是美國長大的某裔美國人。

(翻譯:美國讀者會憤怒的跟你說你搞混兩個字了。)

“…, alert American readers will angrily announce that you confused the two words again.” (翻譯:美國讀者會憤怒的跟你說你搞混兩個字了。)

笑翻。

不過這邊的分辨方法很有意思,用唸出來的方式看是否有停頓。

最後, which 前面要加逗號、that 前面不用。

Google 技術寫作課程:技術寫作一(上)先學到這。

歡迎指教、批評、交流。

延伸閱讀:

--

--

Chunhao Weng
Chunhao Weng

Written by Chunhao Weng

Random notes for personal use.

No responses yet